標簽: 土壤硬度計 2020-06-22
農田土壤是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的質量直接影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土壤耕作是獲取作物高產的條件之但不同耕作方式必然引起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隨著土壤被犁翻次數的增多導致土壤結構退化,而傳統耕作長期淺層作業形成堅硬的犁底層。與傳統耕作相比,免耕可以改善土壤結構,控制土壤侵蝕,增加土壤抗侵蝕能力,但長期實施免耕引起土壤板結,從而影響作物生長發育?。據報道,土壤硬度對耕作方式的響應研究存在差異, Soane等?研究認為,土壤耕作對土壤緊實性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陳學文等?研究認為免耕增加了土壤硬度,主要表現在2.5~17.5cm的土層。免耕能夠增加土壤硬度?,主要作用于0~75cm土層,對作物的生長不利,并影響作物產量?。但也有研究認為,由于保護性耕作中大量秸桿還田,為土壤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幾年后,土壤動物,如蚯蚓的頻繁挖洞能夠改善土壤硬度。
土壤緊實是土地惡化的綜合表征,與土壤侵蝕、有機質下降并稱為農業生產的三大威脅。土壤緊實是影響農田土壤質量和作物生長的關鍵障礙因子之一。長期集約化農作帶來的土壤緊實化,耕層薄層化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制約作物健康生長的關鍵問題?。大量研究表明,土壤壓實后土壤緊實度增加,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阻得了土層內水、氣、熱的傳輸,破壞了土壤結構功能,進而影響了作物生長和產量。
東北是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農業機械化水平也高于全國其他省份,由于大型機械作業導致耕作方式的變革,必然引起土壤緊實。目前,關于東北農田不同耕作方式對上壤硬度的影響報道較少,特別是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硬度面特征、季節變化、凍融前后差異及多年變化系統研究鮮見報道。因此,本文以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始于1983年長期定位不同耕作方式上壤為研究對象,對比研究了免耕翻耕、間隔深松和傳統耕作方式對土壤硬度的影響,為明確適于東北推廣應用的合理耕作技術提供理論依據。